【贵州数学思维培训】☛数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表时间:2020-10-20 14:48 一、鼓励大胆猜想,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,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、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,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,以敏锐的观察力,迅速的判断力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、尝试和判断。在教学中,教师要鼓励学生跳出机械的解题模式,走出常规思维的圈子,大胆猜想,提高直觉思维能力。 例如:修一条路,先由甲队修4天后,再由乙队接下去修4天,这样共修了这条铁路的1/7,剩下的由甲乙两队合修还要几天才能修完? 为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,在动笔计算之前,我先鼓励学生进行猜想、估计、大胆假设。于是,个别学生直接说出4×6=24(天)这个答案,迅速而准确,显然是直觉思维的结果。但对于自己的答案,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常会出现卡壳现象,这时教师不要不假思索地批评学生瞎猜,甚至指责学生胡思乱想,而要给予热情肯定,使他们的创造心向得到支持,然后,耐心鼓励他们认真思考,阐明合理的猜测,验证其思维的正确性。这样才能使学生摆脱常规思维圈子,突破思维定势,从而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。 二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人们已经习惯了的最经常的思维方式,对解决一些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然而,这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往往只会侧重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,因此,有时会陷入思维的僵局。所以,在正向思维难以取得效果或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,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向相反的方向想一想,进行逆向思维,有时会收到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效果。 例如教学中有一道习题:有32名运动员参加乒乓球冠军争夺赛,采用负一场就退出比赛的单淘汰制。为了决出冠军1人,共要比赛多少场? 此题多数学生都是按常规思路解答的:因为两人比赛一场,每场淘汰1人,所以首轮应比32÷2=16(场),第二轮应比16÷2=8(场)……然后冠军决赛一场,所以共应比赛16+8+4+2+1=31(场)。 教师给予肯定后,就引导学生思考:要决出冠军,就必须淘汰多少名运动员呢?(生:31名)。而每赛一场只能淘汰1人,这就需要比赛多少场呢?如何解答呢?于是学生纷纷列出算式:32-1=31(场)。 此法不仅简单,而且构思巧妙,思维独特、新奇,这便是创新思维,教学中应积极鼓励,努力培养。 把握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精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,激发学生主动投入问题的解决 好的问题情境,应具备目的性、适应性和新异性,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。因此,在实际问题选择中,应尽可能地结合现实生活,提高数学问题的人文性,打破形式化的叙述,及时地将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材料,改变为了提高分数而让学生做大量脱离实际的应用题,使实际问题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,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。 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知识,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。 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,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,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上所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、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,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,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,真正做到数学“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”。 注重课堂问题解决的策略,优化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,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,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,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。然而,不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,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,对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不能准确理解;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课堂教学将实际问题局限于应用题,没有注意到实际问题不同于应用题的特殊性。因此,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局限性,有针对性地优化课堂教学策略。
|